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,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,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。
华表亦称桓木、表木或诽谤之木,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。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。
华表一般由底座,蟠龙柱,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组成。华表是一种标志性建筑,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。
华表用于放在宫殿、陵墓外的道路两旁,也称为神道柱,石望柱,表,标,碣。
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,名字叫华表又称作“望柱”。华表上石犼(读hǒu,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)蹲立,下面横插云板,柱身雕刻该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,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。这一对华表间距为96米云龙,显得端庄秀丽、庄严肃穆,是少有的精美艺术品。由于天安门门前那对华表上的石犼,面向宫外,后面的那对华表上的的石犼,面向宫内,故在古老的传说中,人们把宫前的石犼叫“望君归”,意为盼望皇帝外出游玩不要久久不归,应快回宫料理国事;面向宫内的石犼叫“望君出”,劝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宫内寻欢作乐,应常到宫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难。
每根华表由须弥座、柱身和承露盘组成,通高为9.57米,其直径为98厘米,重约20000公斤。
1983年版《辞源》解释如下:古代用于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。晋·崔豹《古今注·问答释义》:“程雅问曰:‘尧设诽谤之木,何也?”答曰:‘今之华表木也。以横木交柱头,状若花也。形似桔槔,大路交衢悉施焉。或谓之表木,以表王者纳谏也。亦以表识衢路也。秦乃除之,汉始复修焉。今西京谓之交午木。”
在这根木柱上,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,因此它又叫“谤木”或“诽谤木”。
“诽谤”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,就是现代的提意见,所以它又具有现代“意见箱”的作用。
除了在天安门,在明十三陵、清东陵、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也可以见到华表。
那么为什么华表要矗立于宫殿、陵墓、桥梁等处?华表究竟在这些建筑物中起着什么作用?至今尚有不同看法。
评论